日期:2025-09-05 17:13:38
从试点走向示范,广州产教融合生态链打出样板
企业急着转型,却找不到能打的技术人才;毕业生手握文凭,却入不了企业的“法眼”——这一僵局怎么破?
在迈向新质生产力主导阶段的关键窗口期,广州的产业跃升必须依靠技能人才的跃升——高技能人才从何而来?
这些老难题,正在广州得到新解答。2024年,广州把产教评技能生态区“样板工程”列为国家示范项目,这是一场由政府、企业、院校共同参与的深刻变革。
目标很明确,就是要扭转“企业喊渴、学生喊饿”的局面,紧盯广州产业发展的真实需求,把紧缺人才、前沿人才“量身定制”出来,真正为广州新质生产力发展输送能干活、干好活的技能人才。
广州提出,到2025年,全市技能人才总量达到410万人,高技能人才达到165万人。
作为全国首批21个产教融合试点城市之一,广州不光为自己探路,更要为全国“打样”。目前,一套行之有效的“广州经验”正在逐步成型。
在这场以城市为单位的技能人才培养改革中,广州工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州工控集团”)作为其中的“样板工程”建设单位,已经率先冲出了一条路。
顶层设计先行
在广州广日电气设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日电气”)实验室内,IE工程师黄朗程双眼紧盯屏幕,他正专注地调试一套AI智能体系统。
作为一名退伍军人,黄朗程如今在企业迎来了技能的“二次进化”。今年夏天,黄朗程参加了广州工控集团组织的人工智能训练师集训竞赛。
“可以说是大开眼界,极大拓宽了我的知识边界。”黄朗程语气兴奋,“通过AI与工业互联网结合,我以后可以把人工智能模型应用在预测性维护和智能质检方向。”
这场集训竞赛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比赛”,更是广州工控集团为技能人才量身打造的“升级通道”。竞赛中表现优异的选手,可直接获得由广州工控集团颁发、人社局备案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实现“比赛即评价、成绩即资质”,让人才评价真正响应产业一线的需求。
“以赛代评”的创新机制配多多,是广州工控在产教评顶层机制设计的缩影。
广州工控集团党校副校长李桂馨介绍,广州工控集团牵头联合院校、科研机构以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成立了全国工业新材料共同体、粤港澳大湾区新质智能产教科融合发展共同体,颁发了人才培养管理办法、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方案和数字化人才队伍建设指南等系列制度方案,健全“育用评激”的体制机制。
在广州工控集团背后,是一套全市层面的顶层设计体系在提供支撑。广州在全国率先开展产教评技能生态区建设。
依托21家“样板工程”建设单位,广州打造民营经济、智能制造、院校聚集、链主聚集共四个核心生态区,投入1200万元扶持资金,带动企业自筹资金超1.2亿元,支持生态区建设单位在生态链体系建设、产业资源开发、人才队伍培养、创新模式推广4个方面推进11项重点任务,构建兼具人才培养评价、就业创业和产业促进功能的可持续生态系统。
截至目前,产教评技能生态区共实现入链企业437家、合作院校131所、开展评价1202人次,培育导师1374人,带动生态企业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累计24.25万人次。
广州将产教评技能生态区建设作为服务产业企业发展增效和促进劳动者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核心平台,明确了“三方九出八共”产教评机制。
政府出政策+资金+管理、企业出岗位+师傅+标准、院校出学生+师资+教学资源,三方合力,瞄准产业真实需求,共建一套让技能人才“学得会、用得上、评得准”的培养体系。
它不是飘在天上的规划,而是真正聚焦在“人”的全链条成长上。
从一家企业的制度创新到一座城市的生态构建,如今,一条新型人才培养之路正在广州加速成型。它像一条不断延伸的高速路,为新工匠铺路,帮老师傅升级。
样板工程引领
杨亚军站在孚能科技广州工厂的车间里,眼前是一排排高速运转的涂布机和卷绕机。
作为一名从贵州毕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来到广州的“订单班”学生,杨亚军说:“在孚能科技,课堂上的理论知识都‘活’了过来。”与学校教学设备不同,“订单班”学生接触的是行业最先进的产线设备。
杨亚军口中的“订单班”,正是广州工控集团深度参与产教评样板工程建设的关键举措之一。
与传统校企合作不同,“订单班”更像是一条“人才定制流水线”。企业直接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学生一入企即对标明确岗位,实现“招生即招工、上课即上岗”。
截至目前,广州工控集团准备了超过320个面向职业院校的订单班学员席位。已经开展的项目中,企业导师进驻课堂、生产案例融入教材、真实设备用于实操,已成为常态,教育连上了产线,学生跟上了时代。
这可不只是“多招几个人”那么简单。培训,是广州产教评技能生态链建设的重要一环,广州瞄准的是“产业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
通过“产业出题、机构答题”,广州开展项目制培训,精准服务重点产业、重点群体培训需求,围绕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生物医药以及“一老一小”等重点领域开展培训。
面向全市劳动者,广州全覆盖建设“羊城技能加油站”,打造15分钟技能培训服务圈,计划3年内建成350家,支持产教评企业构建“园区型站点”,让劳动者“出门就能学、转角能提升”。
在广州,目前像工控这样的“样板工程”建设单位有21家,覆盖四大生态区,共同构成一张产教融合网络,并率先在全省开展首批学生学徒培训、首场“产教评”技能生态链自主评价,率先探索打造“1+4+N”产教评技能生态矩阵。
小鹏汽车与多所院校合作共建产教评共享实训基地,助力产教评技能出海;中国电研聚焦服务湾区产业发展,开发的产教评人才培育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已被格力、松下等湾区龙头企业采纳。
粤嵌科技联合生态企业欧派家居、三维家,打造“技术培养—标准制定—产业应用”模式,带动实现民营经济数百万就业规模;广东省直播电子商务协会协同平台、园区和政府,把最前沿的电商运营、AI数字人直播等技能转化为教学内容,累计培训逾万人次,并开始从“教技能”走向“定标准”......
“以前担心果子烂在地里,现在操心的是不够卖。”通过培训,南沙的“新农人”罗佳燕学会运营小红书账号,短短几个月卖出1300多斤荔枝、黄皮等水果。
每个生态区聚焦不同领域,形成差异化发展路径。
广州的产教评生态区“样板工程”建设,正从试点走向示范。不再是零敲碎打的尝试,而是系统性的生态重构。
当越来越多的“杨亚军”“黄朗程”和“罗佳燕”从中成长起来,广州的产教融合之路,正真正通向人才与城市的共同未来。
更多阅读
聚焦广州市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
三大平台、三类人群!精准就业服务,广州这么干
采写/脚本:南方+记者 洪钰敏
摄影/摄像:叶颖诗 实习生曹睿
剪辑:钟冠婷
设计:招凤仪
部分视频素材来源:广州工控集团 小鹏汽车配多多
展鹏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