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11-06 00:18:09
如题速配发金融网,印度的SCE-2000液氧煤油发动机,是2006年和乌克兰签署合同,乌克兰提供未完成的RD810发动机的图纸和部分支援,印度自行继续研发制造。2014-2017年,印度计划用一台SCE-2000发动机代替LVM3火箭的2台vikas常温毒燃料发动机。
这个发动机的研发很不顺利,从2021年卡到2025年的零部件3秒试车,直到今天它也没有进行任何一次整机试车。
且在最近的媒体采访中,其直径被发现为2.5米,已经严重超标。。。

SCE-2000发动机海面推力185吨,真空推力204吨,海面比冲299秒,室压18兆帕,发动机自重3.3吨,海面推重比56。。。其直径相比RD810的1.45米增加到了2.5米,高度由4米增加到4.5米。。。在5米直径的箭体内甚至极限都只能放入1台,如果想要至少符合可回收构型的5机并联,需要大于7.5米的箭体直径,这对印度来说难度巨大,甚至公路运输体系都要重整。。。这款发动机的研发几乎已经失败了,未来最重要的就是发动机的面推力,决定了同一直径箭体下并联数量的多少。。。

清晨6点 印度又传来了一个让人意外的消息速配发金融网。ISRO(印度空间研究组织)的PSLV-C61系列发射任务再次失败了!说实话 看到这个新闻的时候 我第一反应就是想起那个女主持人几乎哭出来的表情。
其实吧 印度这些年在航天领域确实挺努力的 但是问题也挺明显。这次失败并不是偶然事件 PSLV-C61系列已经连续几次出现问题了。要知道 这个系列原本是印度最成熟的火箭之一 结果现在却频频出状况。

不得不说 印度在航天方面的雄心还是挺大的。从\"月船计划\"到\"火星任务\" 再到现在想要建立自己的空间站 印度确实想在航天领域占据一席之地。但是理想很丰满 现实却很骨感。
我记得几年前 印度一次性发射了104颗卫星 当时全世界都在夸赞印度的\"低成本航天模式\"。确实 印度在控制成本方面做得不错 但是可靠性这块 好像一直是个问题。这次PSLV-C61的失败 又一次暴露了这个短板。
技术积累需要时间速配发金融网
说真的 航天技术这东西 不是说有钱就能马上搞定的。需要大量的技术积累和经验沉淀。印度虽然起步不算晚 但在很多关键技术上 还是存在明显差距。
我觉得最关键的问题在于 印度的工业基础还不够扎实。虽然软件方面印度很强 但在精密制造 特别是航天级别的精密制造上 还是有不少问题。这次失败可能就和制造工艺有关系。
失败并不可怕
不过话说回来 失败在航天领域是很正常的事情。美国 俄罗斯 中国都有过失败的经历。关键是要从失败中学到东西 不断改进技术。
那个女主持人的眼泪 其实也能理解。毕竟每次发射都承载着国家的期望和民众的关注。但我相信 只要印度继续坚持下去 技术水平肯定会慢慢提升的。
现在的问题是 印度需要在追求低成本和保证可靠性之间找到平衡点。单纯追求便宜 最终可能得不偿失。毕竟 一次失败的成本 可能比提高质量控制的成本更高。
展鹏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